在瑞安上望大街的望东东路上,有一处美化阻隔带,前段时间这儿被装置上了第三层阻隔栏杆。这可能是一件非常微乎其微的事,但我想借机谈一谈。
望东东路,是瑞安东西向的主干道,往西与隆山路相连,直抵瑞安老城区,往东则一向延伸到东海之滨。那么,这条路上一处仅有十余米的阻隔带,为何需求装上三层栏杆呢?
其实最早的时分,这处阻隔带本是一个通道,可以供车辆掉头,行人也可以在此过马路。或许是发生过交通事端,几年前这儿设置起了较矮的阻隔栏杆,不允许车辆掉头,行人如要过马路可以牵强跨栏杆通行。再后来,行人也不让通行了,建立起了较高的栏杆来阻隔。估量是发现栏杆一向遭损坏,所以有关部门又架起了第三层更高的栏杆,以阻挠行人通行。
最近路过此处发现,这新建立的栏杆没被损坏,但周围的美化带被踩出了一条路。
损坏公共设施、乱穿马路固然是不应该,可是有关部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条路上的阻隔总是遭到损坏?有没有闪过一丝想法,这儿的居民相同是需求过马路的?
细心看一下望东东路,从东新路到港口大路,这两个穿插口之间挨近900米的间隔是彻底阻隔的,车辆和行人均不得跨过。
900米,关于行人少的区域,这个阻隔不算长。但关于两头都有居民区的路途,这个间隔就非常不合理。
十多年前,望东东路这一路段在建造之初,沿线只要农田和一些老村居,人口的确不多,曾经也还留有路口供两边通行。现在,路的两边现已建成了好几个小区,还有S2站点、农贸城、医院、校园等多个公共配套,人口越来越集合,沟通需求渐渐的变多,路口反倒越封越严了。
过长的阻隔,人为地形成了一道通途,阻隔着两边的沟通。路途中心段的居民,想要过马路到对面,30米的间隔要走上将近1公里。过于费时吃力,就没有人乐意这样做。因而,在这段路上,你会发现至少被邻近居民弄出了四个缺口,用以横穿马路。这些缺口被损坏出后,又会被修补,修补后没多久又会被损坏,反反复复。不管怎样拦,邻近居民都要想办法弄出缺口通行。
设置三层栏杆,制止行人通行,初衷是为维持秩序,保证安全。但实际上,这些办法把行人面向了更不安全的境况。没有正规明晰的通行标识,从这些缺口蹿出来的行人,更不被交游车辆所留意,安全风险风险要大的多。其间的一个缺口,直接临河,行人稍有不小心还有栽入河里的风险。在这些通行者傍边,很多是不会运用交通工具的老年人,看他们过马路缓慢又无助的景象,更令人担忧。
短少路口,不只行人出行难,对各色车辆的出行也形成了诸多不便利。瑞安农贸城的昌盛和S2上望站的建立,让这条路途更加繁忙。农贸城进进出出的轿车、三轮车、电动车都非常多。但假如从农贸城出来要往西行,按规则正常行进的话,就得绕上很远的路。比方从农贸城去对面的村子,300米的间隔,绕行得长达2.5公里。毫无疑问,这会让简直一切的三轮车和电动车都挑选逆行。
屡次不断的逆行,导致这儿成了事端频发的路段。交警常常会在路口抓逆行,但依然改动不了人们逆行的决计。
短少路口,给轿车带来的问题相同费事。虽然多行进几公里对轿车来说不费太多力气,但过长的阻隔也使左转和掉头的车辆累积成多,会集在一个路口排成长队。特别是高峰期的路口,反常拥堵,通行功率非常低下。
望东东路因为路口少,形成通行不便利。与它相交的港口大路,则出现出了另一副截然相反的情况。
2023年通车的港口大路(龙瑞公路),是衔接瑞安和龙湾的重要干道,通车至今,车流量越来越多。
咱们来看看这条路,在万松东路和望东东路之间约1.5公里的间隔,设置的红绿灯多达7个,均匀250米一个红绿灯。假如通过的是居民集合区,这样的红绿灯距离也并非不合理。但现在的港口大路两旁是怎样的呢?根本都是农田,人烟稀少,与之穿插的也都是低等级的村道,这样的现状到底有没有必要设置如此多的红绿灯?
与村道穿插设置红绿灯可以了解,但其间的一个口现在没有与任何路途穿插(仅作预留),离别的的两个路口都很近,也要设置红绿灯,实在是有些多此一举。过多的红绿灯设置,一方面形成车辆通行缓慢,另一方面促进闯红灯的三轮车与电动车举目皆是,更多了一分安全风险。
人多的当地没有路口,人少的当地满是路口,由此发生一系列的交通问题。这便是望东东路和港口大路的现状,亟待有关部门的处理。科学合理地安置路口和红绿灯,既便利居民出行,又保证通行安全和功率。
城市交通的不合理情况,不是瑞安这一地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咱们的日常出行中。行路难也一向是我比较重视的问题。在我刚开始写大众号的时分,列举了一些温州行人通行难的区域,现在来看,其间的有些区域有了显着改进,比方瓯海的温州南站站前区域,打造了温州最长的人行体系,大大便利了行人的通行。有些区域则依然维持着老样子。
交通的人性化,是表现城市文明和兴旺的重要标志。期望城市管理者们能多去体会了解,多发觉缺点,多去优化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