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日报报道,12月17日,武汉青年学者梅杰致电中国知网讨说法,得到的答复是:
80后学者梅杰,长期研究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地方志,在《文学报》《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等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其中C刊20多篇。
12月13日,梅杰转发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报道《作家陈应松:准备起诉收录了我300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到朋友圈:“我也有100多篇,谁帮我打?”不少同行留言支持梅杰维权。
梅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他以笔名“眉睫”发表的文章就有90多篇被中国知网收录,单篇文章最高下载量达800余次,但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期刊,从未与他签过授权协议。如果加上署名梅杰的文章,他共有100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录。
中国知网工作人员电话中告诉梅杰,大意是:目前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究整改方案,这是个历史问题,也是整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需要慢慢去整改,最近每天都加班到零点去处理这个事情。
梅杰现还在考虑怎么维权。他说:“我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以笔名发表,要证明作者是我本人,需要一一联系期刊和当年的编辑,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就很漫长,如果期刊不配合,那更麻烦。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最后的结果也不好说。”
长江日报12月7日首发报道《100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 九旬教授维权全部胜诉获赔70多万》,连日来引发广泛关注。
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把论文领域的平台巨头——中国知网给告了。原因是后者擅自收录他的100多篇论文,老先生没拿到一分钱稿费,自己下载还要付费。
赵教授最终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余万元。中国知网不再收录他的文章,已收录的也全部下架。
长江日报记者12月8日独家对话了赵德馨教授。老人说:“中国知网必须要改革,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
89岁的退休教授赵德馨成功维权后,他的学生、73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苏少之也以同样的方式与中国知网(运营方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打起了官司并胜诉。
苏少之教授表示,未经同意把自己的文章传上平台去赚钱,作为作者一分钱没拿,去下载自己的文章也要付费,是很不公平的。他打官司也不是为了钱,就是要个说法。
随后中国知网几乎全部下架且不再收录他的文章,对此苏教授觉得知网这样的做法很“霸道”,得知跟他一起署名的年轻人的文章也被下架了之后,他觉得挺愧疚的。
12月10日,知网发文回应“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有关问题的说明,文中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并表示会积极同赵德馨教授沟通,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
12月10日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就中国知网发布的《关于“赵德馨教授起诉中国知网获赔”有关问题的说明》接受长江日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就这样的一个问题本身,他已经道歉了,态度还是可以的。”老人表示,希望知网之后能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真正拿出诚意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停留于表面。
从2006年开始搜集文章,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维权已经融入成赵德馨生活的一部分。他笑称,自己是湖南人,耐得烦、霸得蛮。
除了搜集自己的文章,他还为维权这件事情写了一本40多万字的书。书中涉及到怎么投稿、发表、选择学术期刊。在写这本书过程中,他更感到工作成果应该得到保护,积极产生了法律意识,还买了一本《著作权法》来学习。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12月11日深夜,知网通过其微信公众号集纳发布了自2019年至今年的有关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声明、通告。
其中称,知网发布、开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一直仅向机构提供服务,且只允许检测本单位论文。知网从不向任何个人销售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网络上销售的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均是通过非法或者侵权手段获得的。
发布时间为今年6月的通告还称,不法分子主要利用合法使用机构管理漏洞和个别管理人员非法倒卖等途径盗用或窃取账号而大肆牟利。
央视网2021年12月8日“央视网评”《 老教授状告中国知网,“借鸡生蛋”生意该改改了!》
中国知网的前身,源自1999年“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它打出的口号是“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言犹在耳,如今中国知网的公众形象却正由“屠龙者”变成“恶龙”。
12月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题为《作者维权胜诉就让论文下架,这样的做法太霸道》的“人民锐评”: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处理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
同一天,“人民日报评论”微博以“人民日报评中国知网”的话题发布评论:近年来,中国知网面临的定价风波、版权争端不断,官司缠身、备受诟病。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12月9日,光明日报评老教授维权事件:公众并非不愿意看到知网赚钱,而是希望知网在赚钱时,能更多考虑到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与社会影响,不要摆出过于难看的“吃相”。
12月13日,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在新华观点版面刊发了评论员的每日快评《知网: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知网带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应该代表中国学术的形象和风气。这样一个由国家支持且掌握众多学术资源的平台要以广大学者的学术需求为首要导向,而不是利字当头、一网打尽,在未经原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将“知产”据为己有并换取商业利益。对于任何知识储备和知识付费平台来说,尊重知识创造者应是永远坚守的底线!
“维权教授”赵德馨入选12月11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一周人物。白岩松评价说:武汉89岁的教授状告知名网站获赔70多万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很多教授、学者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关注,但愿这种保护迅速地由个人事件变成有效的约束与监督,否则下一个教授状告网站的新闻就还会发生。
12月11日晚,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知网道歉,维权老教授回应》:知网还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在为学术共同体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本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尽可能让作者获取他们应得的收益。
利用行业垄断地位,知网从期刊杂志社以低廉的价格获取文献。学术期刊因为担心在网上搜不到影响力下降,不敢不让知网转载,可读者们要想获取文献,却要花上几十元。“技术让知识越来越便宜,而垄断让价格越来越昂贵。”知网到底凭啥这么横?